close

篇名:〈三代社會的幾點特徵─從聯繫關係看事物本質兩例〉
作者:張光直
出處:氏著,《考古學專題六講》,(板橋:稻鄉,1993)

問題意識:用考古學方法,以藝術和都市在古代都與政治有密切聯繫為例,來追尋和證明各種現象的本質。
摘要:
中國古代藝術與政治

中國古代商周藝術、宗教和政治是結合在一起的,這多受學者肯定。然而,具體的結合方式則多有爭議。傳統金石學者認為,周人在鼎上鑄了動物紋樣乃是表達哲理思想的,而自北宋以來的金石學者也就常將此說沿用;近代學者認定,商周藝術品上動物紋樣的嚴肅、靜穆與神祕的氣氛所引起在下層群眾中的恐懼,很可能是加強統治者政治力量的一個強烈因素。因此,商周藝術品的特徵是巫覡通天的工具。

巫覡祭祀作法,是使用占卜通神、祖先,常用骨卜與龜卜,並以書法藝術呈現(但仍不知書法對占卜的作用為何);以歌舞飲宴溝通人神,其衣裳、禮器、樂器更是商周藝術的核心;使用酒精達到昏迷而與神溝通是巫覡在祭祀時的工作。由此我們得知古代藝術作為巫覡通天的工具這一面。這些藝術品所造型的人都是巫師,獸都是助巫通天的工具,人獸關係正是巫師作法通天的行動。

藝術的政治性也正須在巫術與政治的關係上尋求理解。通天的巫術成為統治者的專利,即實行統治的工具。"天"是智識的泉源,能通天者即擁有統治人間的智慧與權利。古代王朝之占有九鼎,便是獨占通天手段的象徵,更是獨占製作通天工具的原料與技術之象徵。

夏商周三代都制與三代文化異同

考察文獻與考古材料,我們可以發現,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在(1)最早建國的都城名稱即是朝代名稱,而且這個都城便成為這個朝代之宗教核心;(2)政府中心所在屢次遷徙;這兩點對三代都制都是相似的。但何以政治中心屢徙不定?按丁山之說法,這表示當時文化尚在從遊牧向農業轉化之階段,但欠缺具體史料佐證;鄒衡、齊思和則著眼於政治與經濟上之需要。以鄒、齊二人說法出發,三代王都遷徙的重要目標是其主要政治資本即為追求銅、錫礦。要解釋這個說法要解決兩個問題:其一是古代華北銅錫、礦的分布,沒有銅、錫礦製成的青銅器,三代的朝廷就打不了天下。因此三代都城分布與銅、錫礦分布的相似,顯然不是偶然現象,而是有因果關係的。

三代文化異同的問題,中國古史學者有兩大不同意見:其一是縱的,自夏到商、自商到周之間的變化,除了朝代興替之外,有無重大的制度上的變革;其二是從縱的看,三代之間是否來源於不同的文化或民族。這兩大意見雖有關聯,但彼此各自獨立。我們從考古遺物及傳世文獻上具體比較三代文化,其物質的基本特點是一致的。衣食住一類的基本生活都是一樣的;墓葬方式也相同;器物則是大同小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齊格飛 的頭像
    齊格飛

    亦史亦哲且習法

    齊格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