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篇名:〈從歷史看中國的世界秩序〉
作者:楊聯陞     譯者:邢義田
出處:氏著,《國史探微》,(台北:聯經,1984)

主引史料尚書、漢書、後漢書、左傳
Key Word: 郭嵩焘、綏靖、羈縻、中國的世界秩序

問題意識以史實來闡明中國如何看待世界秩序以及國際互動的法則。

摘要
一、中國中心之世界秩序:神話與事實
        有人認為中國中心的世界秩序是可以劃成三層次:中國是內的、大的、高的;蠻夷是外的、小的、低的。然而這是建立在非事實上的神話。中國的確是東亞的領導角色,但從漢與匈奴、大秦;魏晉南北朝對印度;唐與突厥、吐蕃;宋與遼、金、元之間的平等互動而言,不能說中國在十九世紀以前沒有國際交往的經驗。
        春秋戰國時期已有模糊的國家觀念。三代形成的內服、外服觀念,雖屬虛構,但有助於理解內、外之間的劃分方式。內外相對的用法並不意味彼此無疆界劃分(可以是兩不管、共管或緩衝地帶之法);要注意的是,文化和政治疆界無須一致。
二、古典儒家應付非我族類的傳統
        在左傳中我們可以分出兩種對付蠻夷的辦法,一是綏靖、一是戰爭,但這不代表兩者必相衝突,反而能相輔相成為政策的兩部份。總之,古典儒家傳統傾向綏靖和理想,但絕非偏執一端。雖顯矛盾,但倘若威迫和誘服是同源原則,或許上述是合理的。
        中國人與外族人的生理特徵不同,且中國人相信外族人心性貪殘好戰近乎野獸,故好將外族名稱加上表示動物的偏旁;將種族歧視加以指出,或有助於消彌它。
三、帝國時期幾種綏邊的見解
        漢代的董仲舒和魏相反對窮兵黷武,前者更認為透過質子、交利、結盟可裁抑軍費但遭班固抨擊不合於時。賈誼的三表五餌在宋代大行其道,係因雙方軍事行動陷入僵局之故。賈誼的安置降胡策略是帝國時期的要事;周代驅胡於邊境之外,秦修長城拒胡,漢武帝深入匈奴境地都是應對的策略,但評價不一。南宋和明代文人轉向主戰而拒綏靖。
四、羈縻政策:一個歷史的考證
        「羈縻」之意成於漢代,在蕭望之、嚴尤、班彪等人而言,是指將匈奴單于不以臣屬待之(不臣),不強求朝見,但來朝見則以禮待之。隨著唐代邊區羈縻府州的建立,羈縻就變成專指地方首長可以世襲,並享有當地的內政自主權此一特殊制度的用語,宋、明、清亦襲用之。羈縻被視為一種「以夷治夷」的政策,與「以夷攻夷」、「以夷伐夷」、「以夷制夷」相關而不相同的政策。羈縻能否運用全視中國強弱而定,而誠信是必備條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齊格飛 的頭像
    齊格飛

    亦史亦哲且習法

    齊格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