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4/7/16略作修訂,未定稿)

 

授課範圍:

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

 

 


指定教科書:

1.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商務,2005),12-33章。

2.伊藤道治等著,吳密察等譯,《中國通史》(台北:稻鄉,1990),〈世界帝國的形成〉(不含第一章)、〈征服王朝的時代〉(不含第六章)。

 



2月22日 一、課程介紹;魏晉南北朝(一):三國鼎立

1.毛漢光,《中國中古社會史論》(台北:聯經,1988),〈三國政權的社會基礎〉,頁107-137。

 



3月1日 二、魏晉南北朝(二):西晉與南朝的政局發展

1.唐長孺,《唐長孺文集:魏晉南北朝史論拾遺》(北京:中華,2011),〈西晉分封與宗王出鎮〉,頁124-141。

2.田餘慶,《東晉門閥政治》(北京:北大出版社,2005),〈釋王與馬共天下〉,頁1-31。

3.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1977),〈荊州與六朝政局〉,頁93-115。

4.毛漢光,〈五朝軍權轉移及其對政局之影響〉,王健文編,《政治與權力》(北京:中國大百科,2005),頁239-276。原收於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1990),頁281-322。

5.李妙虹,〈論東晉南朝的土斷政策〉,《中興史學》7(2001),頁27-41。

 


3月8日 三、魏晉南北朝(三):華北胡漢衝突與融合

1.唐長孺,《魏晉南北朝史論叢》(北京:中華,2011),〈晉代北境各族「變亂」的性質及五胡政權在中國的統治〉,頁122-184。

2.蔡幸娟,〈時論與北朝女主政治─兼論漢魏時代女主政治時論之濫觴〉,《成大歷史學報》25(1999),頁67-92。

3.康樂,〈從西郊到南郊─拓跋魏的國家祭典與孝文帝的「禮制改革」〉,王健文編,《政治與權力》(北京:中國大百科,2005),頁208-238。原載於《中央研究院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台北:中研院,1989),頁141-168。後收入康樂,《從西郊到南郊─國家祭典與北魏政治》(台北:稻禾,1995),頁165-206。

4.蕭璠,〈東魏、北齊內部的胡、漢問題及其背景〉,邢義田、林麗月編,《社會變遷》(北京:中國大百科,2005),頁160-185。

5.陳寅恪,《陳寅恪魏晉南北朝史講演錄》(台北:雲龍,1995),〈宇文氏之府兵及關隴集團〉,頁337-363。

 



3月15日 四、魏晉南北朝(四):中古門閥社會

1.何啟民,〈鼎食之家─世家大族〉,杜正勝編,《吾土與吾民》(台北:聯經,1982),頁37-87。

2.鄭欽仁,〈九品官人法─六朝的選舉制度〉,鄭欽仁編,《立國的宏規》(台北:聯經,1982),頁213-256。

 


3月22日 五、魏晉南北朝(五):中古經濟

1.陳彥良,〈中古貨幣的流動性特徵―從貨幣數量變動論魏晉南北朝自然經濟的制度根源〉,《政大歷史學報》38(2012),頁51-96。

2.唐長孺,〈均田制度的產生及其破壞〉,《中國社會經濟史參考文獻》(台北,華世,1984),頁431-475。

3.劉淑芬,〈三至六世紀浙東地區的經濟發展〉,陳國棟、羅彤華編,《經濟脈動》(北京:中國大百科,2005),頁48-85。

 



3月29日 六、魏晉南北朝(六):學術思想與宗教

1.唐長孺,《唐長孺文存》(上海:上海古籍,2006),〈魏晉玄學的形成及其發展〉,頁157-193。

2.蒲慕州,〈神仙與高僧─魏晉南北朝宗教心態試探〉,《漢學研究》8:2 (1990):149-176。

3.林富士,〈試論六朝時期的道巫之別〉,周質平、Willard J. Peterson編,《國史浮海開新錄:余英時教授榮退論文集》(台北:聯經,2002),頁19-38。

4.康樂,〈轉輪王觀念與中國中古的佛教政治〉,《中研院史語所集刊》67:1 (1996),頁109-143。

 



4月5日 七、學術交流周放假一次

 



4月12日 八、隋唐五代(一):隋史概說及其歷史地位

1.高明士,〈隋代中國的統一─兼述歷史發展的必然性與偶然性〉,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籌備委員會編,《中國歷史上的分與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聯經,1995),頁89-128。

2.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緒論」及「結論」〉,韓復智編,《中國通史論文選輯(下)》(台北:南天,1987),頁145-162。

3.李弘祺,〈科舉制度─隋唐至明清的考試制度〉,鄭欽仁編,《立國的宏規》(台北:聯經,1982),頁257-315。

 



4月19日 九、期中考試

 



4月26日 十、隋唐五代(二):唐代政局變動與東亞局勢

1.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台北:里仁,1994),〈政治革命與黨派分野〉,頁201-274。

2.高明士,〈隋唐天下秩序與羈縻府州制度〉,《中華民國史專題論文集.第五屆討論會「國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台北,國史館,2000),頁255-293。

3.黃源盛,《中國法史導論》(台北:元照,2012),〈唐律中的禮刑思想〉,頁225-263。

 


5月3日 十一、隋唐五代(三):社會文化

1.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1977),〈唐人的生活〉,頁117-147。

2.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1977),〈唐代夷夏觀念之演變〉,頁209-226。

3.榮新江,〈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新問題與新探索〉,榮新江編,《唐代宗教信仰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2003),頁1-12。

4.李貞德,〈唐代的性別與醫療〉,鄧小南編,《唐宋女性與社會》(上海:上海辭書,2003),頁415-446。

5.陳弱水,〈論中唐古文運動的一個社會文化背景〉,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編輯委員會編,《鄭欽仁教授榮退紀念論文集》(板橋:稻鄉,1999),頁217-246。

6.榮新江,《敦煌學十八講》(北京:北大出版社,2001),〈緒論〉,頁1-12。

 



5月10日 十二、隋唐五代(四):隋唐經濟

1.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板橋:稻鄉,1991),〈唐代物價的變動〉,頁143-207。

2.胡如雷,《隋唐五代社會經濟史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唐代租庸調制的作用及意義〉,頁93-117。

3.黃永年,《唐史十二講》(北京:中華,2007),〈唐兩稅法雜考〉,頁101-130。

 


5月17日 十三、隋唐五代(五):五代十國與唐宋變革概說

1.毛漢光,《中國中古政治史論》(台北:聯經,1990),〈五代之政治延續與政權轉移〉,頁391-445。

2.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劉俊文編,黃約瑟譯,《日本學者研究中國史論著選譯(第一卷 通論)》(北京:中華,1992),頁10-18。

3.柳立言,《宋代的家庭與法律》(上海:上海古籍,2008),〈何謂“唐宋變革”?〉,頁3-42。

4.高明士,《律令法與天下法》(台北:五南,2012),〈唐宋令與「唐宋變革」的下限─天聖令的發現與歷史意義〉,頁273-313。

 


5月24日 十四、兩宋(一):北宋祖宗家法與黨爭

1.鄧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北京:三聯,2006),〈「事為之防,曲為之制」:宋太祖、太宗的創法立制與「祖宗之法」基調的形成〉,頁184-280。

2.鄧廣銘,《鄧廣銘治史叢稿》(北京:北大出版社,1997),〈宋朝的家法和北宋的政治改革運動〉,頁124-143。

 


5月31日 十五、兩宋(二):背海立國與南宋政治

1.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1987),〈背海立國與半壁山河的長期穩定〉,頁21-40。

2.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1987),〈包容政治的特點〉,頁41-77。

3.黃寬重,《南宋軍政與文獻探索》(台北:新文豐,1990),〈從害韓到殺岳─南宋收兵權的變奏〉,頁105-140。

4.黃寬重,《史事、文獻與人物:宋史研究論文集》(台北:東大,2003),〈從和戰到南北人:南宋時代的政治難題〉,頁3-26。


6月7日 十六、兩宋(三):宋代社會與經濟

1.柳立言,《宋代的家庭和法律》(上海:上海古籍,2008),〈養兒防老:宋代的法律、家庭與社會〉,頁375-407。

2.黃寬重,〈政治、地域與家族─宋元時期四明士族的衰替〉,《新史學》20:2(2009),頁1-41。

3.全漢昇,《中國經濟史研究(下冊)》(板橋:稻鄉,1991),〈略論宋代經濟的進步〉,頁551-569。

4.梁庚堯,〈從坊市到村鎮:唐宋牙人活動空間的擴大〉,黃寬重編,《基調與變奏:七至二十世紀的中國(第2冊)》(台北:政大歷史系等出版,2008),頁68-104。

 


6月14日 十七、兩宋(四):士人與士風
1.余英時,《朱熹的歷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台北:允晨,2003),〈理學與政治文化〉,頁159-251。
2.劉子健,《兩宋史研究彙編》(台北:聯經,1987),〈略論宋代武官群在統治階級中的地位〉,頁173-184。
3.陳元朋,〈宋代的儒醫─兼論Robert P. Hymes有關宋元醫者地位的論點〉,《新史學》6:1(1995),頁179-203。

 


6月21日 十八、期末考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齊格飛 的頭像
    齊格飛

    亦史亦哲且習法

    齊格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