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7/16略作修訂,未定版)
授課範圍:
導論、考古與史前史、上古三代、春秋戰國、秦漢帝國。
指定教科書:
1.錢穆,《國史大綱》(台北:商務,2005),1-11章。
2.伊藤道治等著,吳密察等譯,《中國通史》(板橋:稻鄉,1990),〈中國社會的成立〉、〈世界帝國的形成〉第一章。
9月13日 一、導論(一):課程介紹;何謂「中國通史」?
1.陳弱水,〈傳統中國史研究與臺灣史學的未來〉,康樂、彭明輝編,《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北京:中國大百科,2005),頁44-53。原載於《當代》111 (1996),頁104-113。
9月20日 二、導論(二):中國歷史的特質與分期
1.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76),〈關於中國歷史特質的一些看法〉,頁271-284。
2.劉超驊,〈山河歲月─疆域開拓與文化的地理環境〉,邢義田主編,《永恆的巨流》(台北:聯經,1981),頁75-122。
3.勞榦,《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台北:聯經,2006),〈中國歷史的週期及中國歷史的分期問題〉,頁3-17。
9月27日 三、考古與史前史(一):神話傳說與中國考古學的發展
1.王孝廉,〈夢與真實─古代的神話〉,邢義田編,《永恆的巨流》(台北:聯經,1981),頁239-300。
2.王汎森,《古史辨運動的興起─一個思想史的分析》(台北:允晨,1987),〈引論:激烈反傳統與黃金古代觀念的破滅〉,頁1-27。
3.李濟,〈再談中國上古史的重建問題〉,康樂、彭明輝主編,《史學方法與歷史解釋》(北京:中國大百科,2005),頁326-339。
4.張光直,《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台北:聯經,1995),〈對中國先秦史新結構的一個建議〉,頁25-35。
10月4日 四、考古與史前史(二):中國文明的起源
1.夏鼐,《中國文明的起源》(台北:滄浪,1985),〈中國文明的起源〉,頁83-112。
2.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香港:商務,1997),〈“條塊”說〉,頁27-84。
3.張光直,《考古學專題六講》(板橋:稻鄉,1993),〈中國古代史在世界史上的重要性〉,頁1-25。
10月11日 五、中國古代國家的遺跡與文化
1.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1983),〈中國青銅時代〉,頁1-30。
2.黃川田修,〈華夏系統國家群之誕生─討論所謂「夏商周」時代之社會結構〉,《三代考古》3(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頁81-112。
3.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1990),〈夏商周三代都制與三代文化異同〉,頁17-40。
4.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與國家形成研究》(昆明:雲南人民,1998),〈夏朝國家機構的時代性〉,頁346-381。
10月18日 六、殷商的起源與發展
1.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台北:聯經,1983),〈殷商起源文明研究上的一個關鍵問題〉,頁65-90。
2.張光直,《中國青銅時代(第二集)》(台北:聯經,1990),〈商代的巫和巫術〉,頁41-65。
3.陳其南,〈中國古代之親屬制度─再論商王廟號的社會結構意義〉,《中研院民族所集刊》35(1973),頁129-144。
4.江達智,〈遷都與繼統:商王盤庚的政治改革〉,《成大歷史學報》29(2005),頁1-29。
10月25日 七、西周的封建制度與禮法社會
1.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1997),〈華夏邊緣的形成:周人族源傳說〉,頁191-225。
2.杜正勝,《古代社會與國家》(台北:允晨,1992),〈西周封建的特質〉,頁479-507。
3.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1979),〈農莊社會結構與土地經濟形態〉,頁47-92。
4.徐復觀,〈周初宗教中人文精神的躍動〉,杜正勝編,《中國上古史論文選集(下冊)》(台北:華世,1979),頁1041-1058。
11月1日 八、春秋戰國(一):禮壞樂崩,會盟稱霸
1.杜正勝,《周代城邦》(台北:聯經,1979),〈城邦之沒落及城邦時代的結束〉,頁123-156。
2.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1982),〈周東遷始末〉,頁83-115。
3.姚秀彥,〈春秋會盟新義〉,《淡江史學》3(1991),頁1-12。
4.許倬雲,〈春秋戰國間的社會變動〉,邢義田、林麗月主編,《社會變遷》(北京:中國大百科,2005),頁40-66。原收入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1982),頁319-352。
11月8日 九、期中考試
11月15日 十、春秋戰國(二):合縱連橫,變法圖強
1.勞榦,〈戰國七雄及其他小國〉,《中研院史語所集刊》48:4(1977),頁619-667。後收入勞榦,《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台北:聯經,2006),頁41-96。
2.杜正勝,〈「編戶齊民論」的剖析〉,王健文編,《政治與權力》(北京:中國大百科,2005),頁14-41。
3.嚴耕望,〈戰國時代列國民風與生計─兼論秦統一天下之背景〉,邢義田、林麗月編,《社會變遷》(北京:中國大百科,2005),頁107-122。
11月22日 十一、春秋戰國(三):周文疲弊,百家爭鳴
1.余英時,《史學與傳統》(台北:時報,1982),〈道統與政統之間─中國知識份子的原始型態〉,頁30-70。
2.宋淑萍,〈淵源有自─先秦學術的萌芽〉,林慶彰主編,《浩瀚的學海》(台北:聯經,1981),頁73-137。
3.李零,〈先秦諸子的思想地圖─讀錢穆《先秦諸子繫年》〉,清大歷史系、三聯書店編輯部合編,《清華歷史講堂三編》(北京:三聯書店,2011),頁9-38。
11月29日 十二、秦漢帝國(一):秦帝國與皇帝制度的成立
1.勞榦,《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台北:聯經,2006),〈秦的統一與覆亡〉,頁97-117。原載於《中研院史語所集刊》48:2(1977),頁289-308。
2.管東貴,〈秦帝國「速崩」問題的檢討〉,劉翠溶編,《四分溪論學集:慶祝李遠哲先生七十壽辰》(台北:允晨,2006),頁43-57。
3.邢義田,《秦漢史論稿》(台北:東大,1987) ,〈中國皇帝制度的建立與發展〉,頁43-84。原以〈奉天承運─皇帝制度〉為題,收入鄭欽仁編,《立國的宏規》(台北:聯經,1982),頁29-87。
4.邢義田,〈秦漢皇帝與聖人〉,楊聯陞等編,《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台北:食貨,1988),頁389-406。
12月6日 十三、秦漢帝國(二):西漢的治亂
1.傅樂成,《漢唐史論集》(台北:聯經,1977),〈漢代的山東與山西〉,頁65-79。
2.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1982),〈西漢政權與社會勢力的交互作用〉,頁453-482。
3.勞榦,《勞榦學術論文集甲編》(台北:藝文印書館,1976),〈論漢朝的內朝與外朝〉,頁547-587。
4.蒲慕洲,〈巫蠱之禍的政治意義〉,《中研院史語所集刊》57:3(1987),頁511-538。
5.張嘉鳳、黃一農,〈中國古代天文對政治的影響─以漢相翟方進自殺為例〉,王建文主編,《政治與權力》(北京:中國大百科,2005),頁177-190。原載於《清華學報》新20:2 (1990),頁361-378。
12月13日 十四、秦漢帝國(三):東漢的興衰
1.廖伯源,〈試論光武帝用人政策之若干問題〉,《中研院史語所集刊》61:1(1991),頁1-27。
2.劉增貴,〈東漢的門第觀念〉,楊聯陞等編,《國史釋論─陶希聖先生九秩榮慶祝壽論文集(下)》(台北:食貨,1988),頁407-428。
3.陳啟雲,《漢晉六朝文化.社會.制度─中華中古前期史研究》(台北:新文豐,1997),〈關於東漢史的幾個問題:清議、黨錮、黃巾〉,頁55-73。
4.林富士,〈東漢晚期的疾疫與宗教〉,《中研院史語所集刊》66:3 (1995),頁695-745。
12月20日 十五、秦漢帝國(四):漢代經濟
1.韓復智,〈兩漢經濟問題的癥結〉,韓復智編,《中國通史論文選輯(上)》(台北:南天,1987),頁397-410。
2.許倬雲,〈漢代的精耕農作與市場經濟〉,陳國棟、羅彤華編,《經濟脈動》(北京:中國大百科,2005),頁36-47。原收於許倬雲,《求古編》(台北:聯經,1982),頁543-559。
3.林甘泉,〈「養生」與「送死」:漢代家庭的生活消費〉,《中國考古學與歷史學之整合研究》(台北:中研院史語所,1997),頁537-559。
12月27日 十六、秦漢帝國(五):士風與選舉制度
1.余英時,《歷史與思想》(台北:聯經,1976),〈反智論與中國政治傳統─論儒、道、法三家政治思想的分野與匯流〉,頁1-46。
2.鄭欽仁,〈鄉舉里選─兩漢的選舉制度〉,鄭欽仁編,《立國的宏規》(台北:聯經,1982),頁187-211。
3.余英時,〈漢代的循吏與文化傳播〉,王健文編,《政治與權力》(北京:中國大百科,2005),頁42-111。原收於氏著,《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台北:聯經,1987),頁167-258。
1月3日 十七、秦漢帝國(六):秦漢帝國的對外關係
1.蕭啟慶,〈北亞游牧民族南侵各種原因的檢討〉,中國通史教學研討會編,《中國通史論文選集》(台北:中國通史教研會,1991),頁353-366。
2.王明珂,《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1997),〈漢人的形成:漢代中國人的邊疆異族意象〉,頁289-320。
3.管東貴,〈漢武帝經略北疆的戰略部署─兼論中國北疆問題的特性〉,《勞貞一先生八秩榮慶論文集》(台北:商務,1986),頁533-562。
4.邵臺新,〈從出土史料看漢代在西域的經營〉,《輔仁歷史學報》6(1994),頁37-65。
1月10日 十八、期末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