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品質的保證者。Rhodes校長的書中特別介紹一些教授的教學方法,甚至談到經典的教科書是如何產生。以下特將Rhodes校長書中63頁的一段話寫出:

     走進講堂口若懸河授課50分鐘,這對大學教授來說是不夠的。大學 
     教授必須熟悉講授範疇的每一細節。他(她)必須能夠編組教材,
     分成適當章節。強調其關連性,引介原理,確認假設,探究意義含  
     糊之處,揭示引喻,討論其用途以及說明,詰難、回應、解讀、啟  
     迪、並如Newman教授所說「區別首要和較次要之點。」(p.153)  
 

對一所大學而言,學生的專業知識才是學校最重要的寶藏,因此學校所開授課程的水準,絕對是一項極客觀評量其基礎架構該往何方向發展的指標。假若這項指標偏低或太缺乏基礎性知識的內涵,則投入科研計畫就無效率,甚至只是浪費二字。(p.196) 

先就修課與相關學程而論。在台灣,幾乎沒有人公開地警告,我們整體高等教育的教學績效、課程內容與進度等等,缺乏有效地追蹤並考核。譬如,各學系制定必修學分的準則是,自認滿足該系最基本、最共通的知識,學生應該修學分數的最低要求。
(p.261)

教師要以更高效率教懂學生,便要自己多花工夫,去極有系統地整理出教材內容,並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台灣的大學教師長期把別人的教材忠實使用,而不建構並傳授獨特的邏輯,也不管思路歷程,「直接拿來用」的心理就是不應該。提高效率與門檻就可更分清學生的權益和教師的責任。
(p.267-268)
                                 
──曾孝明,《台灣教育的宏觀與微觀》  

楔子
  
        
這學期斷續地聽過一些學長或同學看過齊格飛課程檢討文後的感想,說齊格飛不該批評老師云云。用放大絕的方式回應就是:你可以不要看沒關係!沒人說齊格飛的網誌是必看的。
       
但這種回應是齊格飛所討厭的,所以換個比較溫和的方式好了。首先,齊格飛先前的課程文並無攻擊老師人格的惡意,僅針對上課所見所聞以及心得而寫就,至少這不構成誹謗罪或是人格上的侵權行為;其次,齊格飛的批評,是針對教學內容以及教學方式是否能達成課程目標來的,非因高分與否而有所喜厭。

        如果覺得齊格飛的課程檢討文有所偏頗,大可就齊格飛論述錯誤或不足之處作批判,這才叫做討論,而不是一味地高舉「師道」拒絕看見問題。

        以下順序依照每週授課時間排列。

十九世紀中國(
       
這門課是系上為數甚少的斷代史課程之一,由專長東南亞史、海外華人史、歷史與數位化的道緝老師授課。這門課的授課內容大抵是台灣歷史系通稱的「中國近代史」,不過我們創系系主任張力老師在美深造時見到美國漢學界開設的方式是如此,便在創系時設下如此的課程。
       
道緝老師善於利用PPT的方式來授課,算是系上老師中數位化授課走得較快的一位,對於這種方式並無太大意見,但是想到授課教室文A206並不適合放PPT就顯示出問題來了。放映PPT勢必要將教室光源降低,而光源降低會讓聽課者容易昏睡;播放PPT,就齊格飛參加研討會的經驗,中研院人社大樓的國際會議廳是個不錯的空間配置,在放映時只需要將講台週遭的燈光關掉,聽講席位依然有燈光可供抄寫筆記。當然,人社院大樓目前較為符合此一配置的空間似乎只有院會議室、視聽教室、講堂教室等三處,要怎麼配合空間與教師需求,也真是個難題,或許只有請院長再籌款蓋一幢人社院第二大樓了吧()
       
就課綱而論,道緝老師給了我們兩大冊的《劍橋中國晚清史》以及老師指定閱讀約莫二十篇的「十九世紀中國()」論文選集,就份量而言,也夠一門課的份量了。比較可惜的是「內容與標示物不符」,也就是老師每週要我們唸的文章與實際授課考試的範圍不符合,像這學期我們大致上到1850年,但在課綱中已經上完自強運動的檢討了;這或許是老師把一學年的閱讀份量已備好,但是在課綱標示上讓學生發生誤解。比較好的作法應該是,將一學期各周應讀的分量分好,訂下大致的進度,要求學生自行讀完,至於授課進度就由老師掌控,但不該與授課大綱相去甚遠。
       
就課程講述而言,老師的語氣平鋪直敘,乏有抑揚頓挫的語調直追天皇陛下,讓人昏昏欲睡,讓齊格飛常常不想起床到教室繼續睡()。不是說道緝老師口條很糟糕,如果道緝老師能多以問問題的方式授課,即便齊格飛答不出來也會讓精神一振,特別是答案揭曉,破除過去的刻板印象後,更是讓人有醍醐灌頂的滋味,久久回味不已。

        就報告而論,書評一篇是很適當的要求,讀書本來就是人文學科必備的工夫。齊格飛最後還是沒有繳交這份報告,非不能也是不願也。東華圖書館僅台大十分之一的藏書量,在選書過程中會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書。當然,這是個很爛的藉口,因為齊格飛手上有一本艾馬克寫的《十九世紀北部台灣:晚清中國的法律與地方社會》,卻選了彭明輝教授寫的《晚清的經世史學》。被當,那是齊格飛自己的問題,不關老師的事。

世界通史(
        這門課是大二必修課程之一,由專長明清醫療與社會、明清都市文化、當代西方史學思潮、新文化史、電影與社會的竹山老師教授。由於美玫老師今年輪休,因此由竹山老師代課一年。按照老師的課綱,本學期應自地理大發現講到法國大革命,並且每週有依照指定教科書中章節研讀進度;本以為應該會比大一時候的授課好些,然而我們卻在地理大發現、宗教改革中陷入泥淖。
       
竹山老師可能是希望把這些部份講得比較細緻些,然而對於必修課程而言,這些細節大可不必。必修課最主要的目的,是把重要史實及史家研究成果以及授課者提供一個教學架構給學生去增補細節,這樣就很好了。以齊格飛的構想,這樣就夠學生通過研究所入學考試了。至於學生對於世界史有興趣,想再多知道些內容,那應該交給選修課去做。
        這學期播放了不少電影,就品質而言都還算不錯,有同學說老師一部電影在三門課程播映,是「一魚三吃」。不過好的電影本來就值得多放映,我們也不能否認老師選的電影不好,事實上老師選的電影對於理解史實是頗有幫助的,只是老師的教學內容不甚佳罷了。

        這門課最討厭的地方就是會因為很多因素而停課,例如聽演講、看(非關世界史的)電影,氣候因素放假也就算了,人力所及不應該如此。必修課就要盡量不停課,選修課也就罷了,老師這點需要多加改進。

        竹山老師似乎兼了不少行政工作,包括歷史系第八家族導師、學務處畢僑組組長、歷史系環境與公眾社會史學程共同主持人,又在外幫忙寫了好幾本教學用書。對於一個新進教師,這種行政服務負擔未免也過重了!也許應該要向學校提案,禁止新進教師三年內擔任導師以外的校內行政工作,更進一步則向東吳大學效法,二級行政單位主管應以行政職員專任而不由教師兼任,才是減輕新進教師負擔,專注在教學研究上的理想。

東南亞史 
       
這門課是系上環太平洋區域史、東亞歷史文明兩學程的必修課程,但學期中在學程制度修改後,只為環太平洋區域史學程必修課程,由專長東南亞史、海外華人史、歷史與數位化的道緝老師教授。

        在95系課規中,東南亞史為一學年四學分,學程化之後縮減為一學期三學分,或許是因為這因素,讓道緝老師在授課方面有了遲緩,無法教完預定的進度,希望明年再開這門課時能改善此一問題。

        選擇這門課的原因有各種因素,就個人而言,是因為顏厥安教授說過的一段話而對東南亞史起了學習的興趣:

                不過筆者倒是認為「(自南)北上觀點」,即一種將源自於歐洲 
        之帝國主義與全球經濟的東亞擴張作為台灣史主軸的觀點,可
        亦可發掘出另一推動台灣法律變遷的結構力量。  
          
                         ─顏厥安,〈法律史研究中的理論問題〉,
                           《規範、論證與行動──法認識論論文集》
                           ,頁168,台北:元照(2004) 
但是讓齊格飛選擇這門課的最直接理由是因為它屬於學程必修課。(為何寫這段話的時候,一直想到王鵬翔老師在研討會說過的話……)

        道緝老師播放PPT的問題在前面已談就略過吧!這門課有本約莫三十篇的論文集,先不論文章優劣與否,光是那糟糕的印刷品質就讓人不忍卒讀了,希望往後送印論文集時能注意文章的印刷品質。

        道緝老師說薩德賽(D. R. SarDesai)那部《東南亞史》()()中譯本有不少錯誤,因此不用來當作教科書,但是一學期下來,道緝老師的教學架構大抵不離該書的章節。或許應該這麼處理:還是指定該書為教科書,讓學生自行研讀,但是如果遇到教科書與PPT有出入,則以PPT為主,這樣平時才有教材可供學生自行研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齊格飛 的頭像
    齊格飛

    亦史亦哲且習法

    齊格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