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旁聽歷史與制度,道緝老師談到系上課程學程化而在系所評鑑時遭到評鑑委員的質疑我們歷史系學生訓練不足;道緝老師轉達了昨晚系務會議,張力院長說如果他在中研院近史所聘任研究助理,看到東華歷史系學生的學習份量較他校歷史系還來得低,他便向系務會議諸位與會者暗示他不會想要聘請的想法。
在我這得用學分制的第八屆學生,相較第九、十兩 屆學弟妹而言,我的歷史系專業必選修有90學分,而學弟妹們要拿到歷史系學位,最低則只要在歷史系必修學程48學分+一個專業選修學程22學分,合計70學分即可,以數量而言,學弟妹們比我這屆及以上的學長姊還少了20學分的史學訓練。
天皇主任是有提出課程份量精實的構想(其實他是用”奈米化”這個Tiger Blue詞彙),我相信這個原則是正確的,但是證諸實際課程設計,我暫時不抱持樂觀。理由應能從開學迄今,或修課或旁聽的口述歷史、台灣通史(一)、歷史與制度、台日關係史這幾門課,課程份量並未較評鑑前明顯加重,作為初步佐證。
關於「史識」的問題,以大學歷史系教育來談,我覺得核心問題在於:「歷史系希望他的畢業生能有多少的史識?」簡短的答案是:「歷史系學生對於中國史、世界史(包括國別史)、台灣史以及史學理論能有一初步而廣泛的認識。」但是這解答並未回應到問題的關鍵。
解答問題的關鍵,我想從兩個方向著手:一、歷史系大學生與研究生的差異為何?二、歷史系大學生相較其他學門的大學生,在就業能力上是否有其核心的競爭力?第一個方向,史學界有存在但不清楚的標準衡量;然而比較有爭議的是第二方向。
不過,我暫時還沒有辦法回答這個問題的兩個方向,就先放著,等我多念了一些關於史學教育的文章後,再來嘗試回答吧。
- Sep 18 Thu 2008 23:47
9.18:關於史識的初步思考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