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文化再生產理論
文化再生產問題的提出
布爾迪厄認為,當代社會不同於傳統社會、早期資本主義社會的地方,就是文化因素已經深深地滲透到整個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和各個部門,以致渴已說,當代社會的最重要的特點,就是文化在整個社會中的優先性以及文化的決定性意義。但是,繼靜應該如何研究當代社會中的文化問題呢?為此,當代法國和西方各國人類學,都普遍地把對於當代社會和文化的基本問題的研究,列為實現人類學和社會學研究現代化的首要目標。
布爾迪厄自廿世紀五十年代末至今所進行的整個研究路線,就是以反思的象徵論觀點和方法,探索當代人類社會的結構和人的精神心態結構的互動關係,並把這個問題當成他研究文化再生產中重點核心。
文化研究的對立模式和方法
在長期爭論如何對待文化的問題上,以主客對立、邏輯理性、文化本體論、孤立靜態研究為特點的傳統文化理論佔據了統治地位,而在過往五大階段人類學論爭階段中,不斷地被改造。廿世紀中葉以後的西方文化,正如海德格所說作為當代社會文化基本結構的「現代性」(Modernity),在本質上就是現代人的一種「生活世界」。因此,布爾迪厄的文化再生產理論的提出,從根本上改變了社會學和人類學對於現代社會的研究方向,也使現代人自身對自身及其所生活於其中的社會和周圍世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扭轉社會人類學文化研究的方向
文化的超越性質決定了文化再生產的不可避免性。文化再生產是一種文化更新的過籌,它是在人類文化產生,並使人類社會逐漸地從自然界脫離出來而就有其本身特殊生命的情況下,所進行的文化實踐。文化再生產的重要意義,還不只是在於強調文化本身的自我創造精神及其生命力;而且,還在於強調文化的存在和發展的不停頓性、流動性、循環性,顯示出文化的動態性存在性質及其自我更新能力。
布爾迪厄認為,人類學對於文化的研究本身,就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人類精神創造和不斷再生產的過程。人類學研究文化的時候,一方面可以把文化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以及它的文化產品,當作研究的對象和研究的內容,而當人類學把人類文化的生產和再生產過程及其文化產品當作對象加以研究時,人類學也可以採取暫時分隔的方法,或者採取整體式的研究方法。因此將人類學研究從傳統的研究文化對象轉變為研究文化再生產本身,特別是集中研究文化再生產過程中做為文化生命的動力源泉的人類創造精神的運作邏輯,是人類學發展過程的一個重要轉折。
- May 30 Sat 2009 13:31
世界文化遺產weekly reading2(3.9)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