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離開東華了,把過去一些對歷史系課程結構的看法做個統整,也是對「哀莫大於心死」作一註記。


楔子

教師是品質的保證者。
Rhodes校長的書中特別介紹一些教授的教學方法,甚至談到經典的教科書是如何產生。以下特將Rhodes校長書中63頁的一段話寫出:
    
走進講堂口若懸河授課50分鐘,這對大學教授來說是不夠的。大學 
     教授必須熟悉講授範疇的每一細節。他(她)必須能夠編組教材,
    
分成適當章節。強調其關連性,引介原理,確認假設,探究意義含  
     糊之處,揭示引喻,討論其用途以及說明,詰難、回應、解讀、啟  
     迪、並如Newman教授所說「區別首要和較次要之點。」(p.153)  

對一所大學而言,學生的專業知識才是學校最重要的寶藏,因此學校所開授課程的水準,絕對是一項極客觀評量其基礎架構該往何方向發展的指標。假若這項指標偏低或太缺乏基礎性知識的內涵,則投入科研計畫就無效率,甚至只是浪費二字。
(p.196) 

先就修課與相關學程而論。在台灣,幾乎沒有人公開地警告,我們整體高等教育的教學績效、課程內容與進度等等,缺乏有效地追蹤並考核。譬如,各學系制定必修學分的準則是,自認滿足該系最基本、最共通的知識,學生應該修學分數的最低要求。
(p.261)

教師要以更高效率教懂學生,便要自己多花工夫,去極有系統地整理出教材內容,並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台灣的大學教師長期把別人的教材忠實使用,而不建構並傳授獨特的邏輯,也不管思路歷程,「直接拿來用」的心理就是不應該。提高效率與門檻就可更分清學生的權益和教師的責任。
(p.267-268)
                             
──曾孝明,《台灣教育的宏觀與微觀》  


我的一切課程改革構想,由下列原則開展:
1.基礎必修課完成史研所考試、中學歷史課程教學的準備(姑不論教程的學分需求)。
2.教師開授課程須與其研究專長相符。
3.強化系所特色,例如重視檔案與資訊化;同時加強學生的就業能力。




一、中國通史(一)(二)(三)(四)

跟東華同樣採中國史分四學期的學校有台大、暨南、東海,而這三校歷史系對中通課皆是從上古一路教到近現代。東華歷史系所又號稱以發展近現代史為目標,沒道理其他學校的中通課可以教到近現代,東華只能教到清代前中期吧?

這不是學生程度有差的關係,指考分數程度比東華高的台大可以,跟東華相近的暨南可以,比東華低的東海可以,陳彥良教授說的我們學生程度輸人這件事,無法成功地推導出中通只能教到清代前中期為止這事實上。

李道緝教授說近現代史還有十九、二十世紀中國來補,以補位的角度而言無可厚非,但是反過來說,東華的中通課又有在古代史的紮實程度勝過其他學校嗎(學分比其他學校多喔)?況且,選修課本應用來作為「進階」,理想上是給對近現代史有興趣者來修。選修課,或者大多數的選修不能用來作為研究所考試準備。必修課能解決史研所考科的知識當量是最好的策略。

如果歷史系希望學生研究所成績能好點,例如年年都有人考上台大史研,或者應考者皆以台政師清成這五間史研所前段班為上榜範圍。就我統計至第六屆的共65人史研所榜單,台史所相關27人(計入民發、族群、客家、鄉土所等8人)、台政師清成歷史所14人、其他史研所24人。從上述數字而言,東華的史研所成績如果不算台史所,是不怎麼樣的。若老師們口頭如此鼓勵學生考研究所,以增加教甄與念研究所從事學術工作,何以不在課程設計上更有利於同學的準備?


也就是說,在中通課,把相關的重要文獻羅列在每週閱讀書單上(份量上最好是每週三篇文章),讓同學在修課時就掌握最基礎也最重要的文獻,以利往後進階課程的修習、中學歷史課程的授課、史研所考試的準備云云。

倘以現有的師資來安排中通課進度,我的建議如下:

中國通史(一)
    授課範圍包括導論、神話傳說與考古、三代文明、春秋戰國、秦漢。
    可授課者包括:
        黃熾霖(專長秦漢史、魏晉南北朝、中國政治制度史)
        陳彥良(專長上古秦漢史、中國經濟史、貨幣史、歷史與制度分析)
        貝克定(他博論寫西漢祖廟建築,教中通一ok的)

中國通史(二)
    授課範圍包括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
    可授課者包括:
        黃熾霖(專長秦漢史、魏晉南北朝、中國政治制度史)
        陳元朋(他碩博論文分寫唐宋醫療史)

中國通史(三)
    授課範圍包括遼金元、明、清代前中期。
    可授課者包括:
        王崇峻(專長中國近代史、明史、中國禮俗史)
        張    璉(專長是宋明思想與禮俗史)
        蔣竹山(專長明清醫療與社會、當代西方史學思潮、新文化史)

中國通史(四)
    授課範圍包括中國近現代史(可限定為西元1840-1949年)
    可授課者包括所有政大碩博班出身的老師(無誤),包括張力、林美玫、許育銘、吳翎君、李道緝、陳鴻圖、陳進金。限縮一點的話,吳翎君、李道緝、陳進金這三人皆可(雖然張力老大是首選,但是要合聘講座來開必修,應該沒人敢講XD)。


有時候我覺得很奇怪,許多老師都在抱怨開課太多,然後又要必修課開雙班,圖師還說這是回應我的要求(見鬼,我哪時說過要開雙班了);更甭提在第九屆之前,專長上古秦漢的陳彥良老師教中通三四(時段為唐宋元明清)、專長宋明思想與禮俗史的張璉老師教中通一二(時段為上古秦漢魏晉南北朝)這等怪事。

就上述四門課各有兩到三名的教學人力,系上或可採合開、輪開等教學模式,這可能也是目前希望較濃厚的改革方案。這讓中通教學人力,除了黃熾霖可能會教到兩門課六學分之外,其他人都只有一門課三學分的必修課,大幅地減少教師的必修課教學負擔。

我自己的想法是,每門課的相關教學人力,能夠組成一個教學團隊(teaching group),討論出一份通用的課綱,然後每年由一人開課,其他人於學期中隨時與之進行課程討論,修訂課綱與教學內容,並分享經驗。

在這基礎上,可以在每週閱讀進度攙入史料點讀,例如晚明部分可以讀「織工對」、現代史部分可以讀「國民革命軍北伐宣言」等等。這對史研所考試很有幫助,往後進入研究所,史料點讀也是不可少的工夫;況且,公職(史料編纂)與教職,史料點讀是實務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由必修課入手一些易讀的史料,再進到選修課的檔案課,例如檔案與清代歷史、檔案與民國歷史、中國經濟史史料選讀等,由淺入深,從易到難,可說是非常合理的安排。



二、世界通史(一)(二)(三)(四)

其實這部分才是東華最為薄弱的部份,但是台灣歷史系普遍缺乏世界史教師,因此可改的部分不像中通那樣龐大。

插個話,台灣的社科界普遍有西洋史/世界史的背景知識需求,特別是十五世紀以後的歐美歷史,這對理解各社會科學的學科背景有非常大的幫助;挑明地說,倘若課程設計得當,通識或是全校共同必修的歷史課,絕對會有許多史學師資需求,哪會像現在,削減必修歷史後,史博出路日益減少的窘境(台灣史、中國史博士亦有此條出路,但機會相對不多)。

目前專任教師中以研究專長而言,放寬到非台灣史/中國史者皆可教授世通的標準,可開授世通者包括林美玫、吳翎君、許育銘、李道緝、蔣竹山等人,但應該沒人想讓後面三位教授開......

世通我的祈求很小,我只希望林美玫、吳翎君兩位老師輪開世通,不要讓其他老師來染指(包括貝克定......)!然後兩位老師能共用一本書當教科書,讓同學買書負擔減輕(ex.學長姐可以傳承給學弟妹、團購價較便宜),不要像貝克定那樣每學期都要買書(而且無用)!以台灣目前的世界史教學程度,老師能把一本英文西洋史/世界史教科書講完,那對研究所考試、中學歷史授課準備已經是綽綽有餘了!至於想要以西洋史/世界史為學問主攻者,那就再自行請教兩位老師即可,畢竟我們也沒太多西洋史/世界史選修課。
                                                                                                 ( ̄▽ ̄#)﹏﹏



三、歷史與歷史學者、史學方法論、歷史英文、歷史人類學

歷史與歷史學者在其他學校多稱「史學導論」,原本東華也是史學導論,課程學程化後就改這名字,至於為何?不要問我。
                                                                                (  ̄ c ̄)y▂ξ

台政師清成的史研所都不考史導,但是一些史研所(例如東吳)以及絕大多數的歷史系轉學考會考這科。我對這門課改革興趣不大,反正把它當閒課也沒有太大差別,況且國內史學界對史導的相關議題(例如歷史哲學)興致不高,史學史有些人在做,但有進階課程也就作罷(認真教史導的人,東吳李聖光勉強算一個)。

史學方法論跟史導其實差不了多少,不過鑒於有些史學方法(例如口述史學、人類學)對史學研究有很大的幫助,史學方法論或許應該要認真地蒐羅各種史學方法的介紹文獻,列於各週研讀文獻,搭配東華歷史系規定的畢業論文、各選修課的研究報告與史學方法論學期報告,讓修課者的畢業論文初稿成形(這樣至少有兩位老師幫忙審稿),甚至可以從中找出可投稿《洄瀾春秋》的作品(稿源不足向來是系刊的困難)。所以史學方法論應該放在大二下或大三上修課。

歷史英文原意是要強化同學的英文能力,不過以目前開課的兩位老師來看,林美玫教授適合程度較高者,貝克定教授適合程度較低者。需要改的地方,沒有!加強英文能力,多碰就是了,自己不碰,開再多課也沒用。
                            ◥▆▃_拜╰(〒皿〒)╯託▁▄▅◣ 歷史英文耶 ~

歷史人類學,課程學程化之後的必修課,原因不明,陳元朋教授是當然的師資(只有他能教)。要改的地方,大概就是他要列出研讀文獻吧。
                                                                                                           ( ̄▽ ̄#)﹏﹏



四、各專業選修學程與教學支援人力

東華歷史系師資不多,專兼任教師只有21人(不算入下學年可能回來開課的張力老大),選修課程能開的不多,唯一能做的就是把必修課程的教學人力解放出來,讓老師們能多開些選修課,或者熱門選修課能夠年年都開。所以,必修課除了史學方法論之外沒有開雙班的必要(史方老師要幫忙審畢業論文初稿),讓空出的必修課師資來開選修課。

至於必修課的教學負擔,一方面由教學小組(teaching group)輪流開課與經驗分享來分擔外,亦可藉由高年級生與研究生幫忙帶讀書會與同儕輔導(經費可由教學中心支付),來幫助學習進度較落後者與進階學習需求者。



五、結論

改革之夢,早已無望!

這個歷史系沒救了!

老師們都在抱怨課開好多、備課好累,但是對於減少授課負擔的努力,卻依然侷限在個人層次上(獲獎、發論文來減免授課學分);同時對於學生,口頭上對就業與升學都抱持著溫情與鼓勵,但實際的幫助,連滿足升學與就業的知識當量都難以達成(台通跟部分選修課例外)。

主流派學生成天叫囂著態度、禮貌,對於該改的陋習視之為常,對於應有的知識儲備抱持得過且過的態度。姑不論升學與否,歷史系向來就是職場就業弱勢,但是東華歷史系連歷史系獨占的職位,在搶位子的能力,都未能站在史學界的前段,更遑論其他非獨佔的職位了。


--
是徒勞、是無功,但並不表示我們不應該去做。
有些事情,明知不可為也要為之,讓歷史留下記錄,記錄我們不是沒有盡過力。
                                ──董橋《白描》p.255-256 「梅崗城律師之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齊格飛 的頭像
    齊格飛

    亦史亦哲且習法

    齊格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