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制度史篇
1. 黃秀政,〈清代治臺政策的再檢討〉,收錄於氏著,《臺灣史研究》(臺北:學生書局,1992),頁145-173。
2. 施志汶,〈台灣史研究的史料運用問題:以清代渡台禁令為例〉《台灣史蹟》,第36期,2000.06,頁127-166。
3. 許雪姬,〈評《清代的班兵與移民:澎湖的個案研究》〉,《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期27,6頁。
4. 陳芳明,〈鄭成功與施琅—臺灣歷史人物評價的反思〉,收錄於李筱峰等編,《臺灣史論文精選-上》(臺北:玉山社,1996),頁135-155。
5. 李國祁,〈清代臺灣社會的轉型〉,《中華學報》5:2,1978,頁131-159。
6. 許雪姬,〈劉銘傳研究的評介—兼論自強新政的成敗〉,國立政治大學文學院主編,《中國近代文化的解構與重建【鄭成功、劉銘傳】》(臺南:臺南市政府,2003),頁303-322。
7. 曹永和,〈台灣早期歷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思與言》23卷1期,頁3-17。
8. 黃富三,〈清代臺灣土地開發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思與言》,23卷1期,頁18-22。
9. 許雪姬,〈清代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 以制度史為例〉,《思與言》,23卷21期,12頁。
10. 黃秀政,〈台灣武裝抗日運動:研究與史料(1895-1915)〉,《思與言》, 23卷1 期,頁37-59。
11. 張炎憲,〈日據時代臺灣政治社會運動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思與言》, 23卷1 期。
12. 蔡淵洯,〈光復後台灣地區有關清代臺灣社會史研究的檢討〉,《思與言》,23 卷1 期。
13. 石萬壽,〈臺灣南部平埔族研究的回顧與展望〉,《思與言》23卷1 期,頁93-107。
清朝制度史篇專書
1. 許雪姬,《清代臺灣的官僚體系—─ 北京的辮子》(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113頁。。
2. 許雪姬,《洋務運動與建省—─ 滿大人最後的二十年》臺北:自立晚報社文化出版部,1993),141頁。
3. 林偉盛,《羅漢腳:清代台灣社會與分類械鬥》(台北:自立晚報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