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這份課綱的念頭,從東華大一開始到現在都存在,能夠在碩三這年將中通課綱編出來,實在是一件很幸運的事情(迷之聲:你的碩論跟國考呢?)。在東華教授中通的老師們,學思固然皆有其所長,惜哉,東華中通課我認為有以下的缺點:

1.四學期的中通課,沒有上到中國近現代史,只停留在盛清。相較於台大歷史系與東海歷史系中通課上到中國近現代史,我們東華的中通課程欠缺了中國近現代史的部份。

2.課程銜接的問題。有老師中通一二上到魏晉南北朝結束,換老師教中通三四時,理應從隋唐五代教起,但老師卻從宋代開始教起;我認為這是老師們之間沒有協調好中通課程授課範圍的關係。

 

    在學校時批評這些問題時,受到別人的批評在此不提。但我心中一直認為應該要編纂一份中國通史()()()()課綱跟中國史歷屆試題彙編。

    我在參考以下老師課綱與歷史所書單之後,編成自己的中國通史()()()()課程架構:

東華歷史系的張璉、陳彥良、陳元朋、陳進金、高進、黃熾霖、蔣竹山等諸位老師,清大歷史所中國史書單,中正歷史所中國史書單,在台大歷史系任教的杜正勝、周伯戡、陳弱水老師,在東吳歷史系任教的徐泓、楊俊峰、林天人老師,在政大歷史系任教的劉祥光、金仕起、王德權老師,在師大歷史系任教的葉高樹、陳惠芬、呂春盛、陳昭揚老師,在台北大歷史系任教的陳俊強老師,在輔大歷史系任教的陳方中、林桶法、劉文賓老師,在文化史學系任教的李訓祥老師。

我深深感謝以上諸位老師對中國史學術的努力,如果沒有各位老師先前的成就,就不會有今天我自己的中國通史課綱了。

 

    但這不是說,有了老師們的成就,我的課綱就完美無缺了。若說這份課綱有最大的缺陷,那一定是延伸閱讀的部份欠缺了英、日語世界的研究成果。

    我認為,台灣的歷史系學士班畢業生,如果對中國史有興趣,那就必須對中文世界的研究成果有某種程度的熟稔,知道相關議題有哪些史學家與重要研究成果,以及所運用的史料;除此之外,臺灣的中國史學界,因為受到英、日語世界研究的影響,我認為,臺灣的歷史系學生應該要稍微知曉這兩個學術圈的研究特色,可惜東華歷史系是在我畢業之後,才開設相關課程,甚憾。

 

    除了欠缺對英日語世界系統性的研究成果介紹之外,另一個相仿的缺陷則是少了史料選讀。戰後臺灣的歷史學界,壟罩在史料學派的影響之中,這份課綱,很遺憾地沒有辦法完全表現出台灣中國史學界的特色。

    我本來希望能夠在每學期3學分的正課之外,學習暨南歷史系另有4學分的中國通史參考資料選讀(每學期1學分)或是台大歷史系的必修課有TA時間一樣,依照各週教學進度,選擇1-2頁相關史料,讓學習者能夠閱讀史料,並針對讀到的訊息做討論(我的期待是藉此回頭檢驗學者對此相關史料的運用是否得當)。可惜沒有時間去編纂這方面的閱讀文獻了,只能等我畢業之後,花個幾年的時間去努力吧?

 

    回過頭來,若要對自己的課綱說一些優點,我認為有兩點可以感到榮耀:

    首先是貫通古今。從導論、考古與史前史、上古三代、春秋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兩宋、遼金元征服王朝、明清帝國、中國近代、現代、當代史,皆分配週次予以講述。

    其次是學博思精。依據參考各位老師的課綱,自選各週主題後,從學術期刊、論文集與專書中選出相關重要學術論文,以求能對該週主題有足夠的史識,並認識相關重要史學家的研究成果。

 

    若說這份課綱有些許的成就,則要歸功給在台大歷史所的洪才登與政大歷史所的蕭宇辰。沒有他們兩位對我課綱初稿的批評與建議,那這份課綱的優點恐怕沒有辦法完全體現出來。對此,我深深感激他們。

 

齊格飛

2013年5月27日 序於板橋新海租屋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齊格飛 的頭像
    齊格飛

    亦史亦哲且習法

    齊格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