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七篇  典範轉移:大學應是知識產業的新搖籃

1.      一國的市場規模和公司結構、文化自然影響其經濟表現和相對競爭力,這些架構性議題又與人力素質、產業文化、法規、產品的定位和相關的知識層次等等因素相關。(p.294)

2.      不同的研究佈局、編組、研發基礎架構,再加上國家核發研究經費的文化與宏觀管理能力,無形中塑造研究人員不同的思考方式和格局。(p.299)

3.      對基礎研究,筆者(甚至國際科研界)的認知是,指那些能產生高度共通性的知識,或具有創新、衍生性的研究工作,由此可見基礎研究的價值。基礎科研是未來的競爭力的一重要動力,台灣學術界的確可在極少數科研題目上,做出國際同行中前緣的位置,可是卻難有研究外溢的效果。其中重關鍵的原因是,台灣的學術界雖然從事不少基礎研究,但這些工作不是不夠基礎(即能夠開啟知識共通性高的研究工作),仍舊是過於片段,更無法帶動自己國家的研發基礎架構的進步。(p.305)

4.      能夠從事極基礎、極具區別性、影響力的研究,其中重要的關鍵經常在於能夠自行設計並完成核心設備。……在台灣,長期以來,都沒有宏觀的規劃,以致學術界在此領域的成果沒有顯著的績效。事實上,從事極基礎、極具區別性、影響力的研究其外溢效果,絕對可以作為台灣未來的基礎研究的一項永續發展、投資的關鍵指標,而衍生出精密儀器產業(或關鍵零組件),可說是基礎研究對國家最有價值的經濟貢獻之一。因此,國內實驗導向的基礎研究,應當思考如何帶動本地的精密產業。(p.306)

5.      台灣在基礎研究和產業層次向上提升的另一重大致命傷是,材料研究的方向出了問題。以瑞士和日本在材料科研的發展為例,這兩國的發展方式明顯不同,但在國際間都有崇高的代表性。瑞士的發展方向是科學導向(例如醫藥)為主,日本的發展方向則是偏向工程導向(例如高純度電子級材料)。然而,台灣學術界的材料研究方向卻是「游來游去」,既無前瞻的科學內涵,也無別具特色的工程實力。……此外,相對於科技先進的西方國家和以色列,台灣在工程研究領域的重大缺陷是,設計能力明顯不足,特別是創意性設計、特殊功能設計和架構性設計。這種缺陷常受限於兩種核心能力之不足,一是,精密暨材料產業的水準太差。另一是,台灣的大學研究、教學,不重視由上往下宏觀思維的設計能力的訓練。在這方面的人才培育上,可以參考如瑞士蘇黎士聯邦理工學院,以色列等等的產學合作模式。(p.306-307)

第四單元  結語與建議

第八篇  教育大改革是一種公共政策

6.      每個社會都有其根深柢固的教育問題。教育改革當然會受囿於國內各種客觀條件、資源、傳統體制、社會文化窠臼等等要素,而會難以被有效地啟動。教育改革更是極其大的議題,對已累積相當多教改亂象的台灣社會,當然要再繼續大改革。今日,各界人士大都改口認為,改革要一步一步形同摸著石頭過河地慢慢搞才是。其實不然!規劃教育改革藍圖要宏觀,又要先有高公信度的相關公共政策作為後盾。教育大改革要先知己知彼,更要有方向。(p.324)

7.      統計數字與專業管理是公共政策的最基礎。(p.333)

8.      政府投資教育應建立指標,並有相關的專業標竿評比分析工作。而且政府在公佈這些資訊之時,更必須指出其代表性與指標的強弱度。(p.333)

9.      比較正確的教改作法和原則應是:我們十九歲前的教改,要設法以(相較於教改的全盛期)更少的經費,做出更佳的滿意度給社會大眾才是。(p.335)

10.  全世界的受薪階級都認為,自己的薪水越多越好,但是,稍檢視全球中高和富有國家的薪資結構,可發現以下的事實:中學教師的扣稅前平均收入,約在該國國民平均所得的125%130%範圍,並且中小學教師的家庭以雙薪為常態。(p.345)

11.  師資才是教育品質的保證。(p.349)

12.  高中生的學習可塑性(或學習潛力)是非常大的,高中教育如同(緩衝的)調整期教育,而高中階段的教育方式更是教改的關鍵。在高中階段,西方科技先進國家和以色列,提供學生不同深淺程度(即垂直式)的教材版本。學生則依「個人學習能力」選修合適(或挑戰自己強弱)能力的教材版本,其中包括大學水準的進階課程。提供學生「挑戰自己」的(強、弱)學習能力,以「激發其潛能」,這就是東西方教育的重大差異處。(p.350)

13.  優質教學才是教育改革的重點。(p.351)

14.  鮮少人以客觀的統計資料證實,不少所謂的高中數理資優生,其大一微積分的表現卻頗令人失望。一典型的資優教育應當是,提供學生高難度的教材,讓其有機會在自願參與的條件下,挑戰自己的學習能力。(p.352)

15.  教改會應對以往的教育研究成果與執行計劃,進行公開的體檢、辯論、選項等工作。如果非得搞翻新、革新的教育研究,教改會就有責任,先質疑、否定以往的教育研究,並追蹤太像包工程的弊端。如果教改會不做這些工作,就是複製新問題的大機器。(p.353)

16.  學術單位必須先行投資,並做好有影響力的好成果,接著再經歷時間的考驗後,政府再請專人評鑑,決定是否給予國家級名稱與待遇。(p.354)

17.  合理的薪資待遇絕對是一項職業尊重的指標和爭取高等人力的利器,但是,香港的例子說明了這並不是產出世界一流科研的最關鍵因子。英國大學教授的薪水相較於其他科技先進國甚低,可是英國整體平均學術研究水準是世界一流。英國所獲得的諾貝爾科學獎人數僅次於美國,而遙遙領先其他的國家。英國學術界擁有世界一流的學術研究基礎架構,亦擁有世界一流的科研規劃與管理水準,這些才是卓越、效率的關鍵。综觀世界學術圈和產業後,不難看出一事實。即沒有高自主性科研基礎架構的國家,無論投入多少資源,仍舊不太可能產出一所國際一流學府世界和整體平均達國際一流的科研。(p.354)

18.  台灣在高等教育的發展最迫切的工作是,從事高度專業的學術性管理研究,而不是猛搞一堆研究所和缺乏影響力的研究。(p.358)

19.  絕大多數的代表性大學的師資拿本國大學的博士學位,才是高品質的高等教育的極具體指標啊!(p.359)

20.  眾所皆知的世界通則是,大學的博士畢業生是會流向其他的大學,換言之,一國不可能出現金雞獨立、僅此一家別無分號的一所國際一流大學。(p.360)

21.  經費雖然是許多發展的重要因子,但是,在科研、產業、人才培育等等工作上,最重要的是大方向,以及相關的宏觀管理與自主性研發基礎架構的建立。(p.360)

22.  教育投資的原則應當是:義務又必要的國中、小教育是基礎教育,選擇性分科的高等教育是專業教育。基礎教育要重視效果,高等教育則要強調效率。但,為了社會裡少數(長期)的弱勢族群有向上並挑戰自我的機會,政府要多加鼓勵並多給些機會,即不可過於強調效率而把他(她)們給犧牲了。(p.362)

附錄一  當前科學發展政策之盲點─不知己也不知彼◎劉廣定(台大化學系教授)

23.  缺乏具有研究熱忱及機楚良好的年輕人才參與是一隱憂;大量招收程度低落的研究生又不能嚴格淘汰,難以提昇研究水準是又一隱憂。(p.382)

附錄二  在太遲之前◎王世仁(陽明大學實驗外科教授)

24.  淺見以為教育理論和方法來促成有效的教學確實有必要性,但是若只是強調「教學工具」而忽視了學科本身的專業,恐就有本末倒置之嫌?(p.39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齊格飛 的頭像
    齊格飛

    亦史亦哲且習法

    齊格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