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系上的「台灣文史藝術學程」請來中研院台史所研究員兼所長許雪姬老師來演講,講題為「清代台灣史的研究」,以下是齊格飛的筆記。
一、前言
(一)比起日治戰後,清代台灣史的研究越來越少
在上週由中研院台史所、政大台史所、師大台史所合辦的「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中,統計了台灣史各個分期的論文,其中史前及早期13篇、清代時期134篇、日治時期335篇、戰後時期271篇,乍看之下清代台灣史數量並不算少,可是如果把台灣有文字記錄的這四百年來做計算,清代212年就有過半的時間,卻只有這麼一點研究成果。
(二)清代台灣史研究減少的原因
1.清代史料未如日治史料般數位化。
2.日治及戰後時期有口述史料可供對比文獻。
3.日、台學界的交流機會。
4.中國學界並未認真地做好清代台灣史研究。
5.清史在國內史學界被明史、中國近代史吞掉。
二、清代台灣史的資料豐富,應該有更多的研究
(一)公文書
故宮的題本、奏本(宮中檔)、軍機檔、廷寄、淡新檔案、岸裡社文書(三年換約一次,故文獻豐富)、實錄、東華錄、起居注、大清會典、六部則例、福建省例、中樞政考etc.
齊格飛曰:請大家參考馮爾康,《清史史料學》一書中的相關介紹
大家有空可以去故宮看這些檔案,我當年當學生時,就每天跟著故宮上下班一整年,而且當時還沒有周休二日。深入讀史料原件,你才能知道史料的前後脈絡。
ps.清代台灣職官錄其實目前做得不夠完整。
齊格飛曰:我想要作這個,老師願意指導我嗎\(^▽^)/
(二)私文書
古文書、古契字(用在開發史,或說漢人開拓史)、詩社(靜宜、中正在做)、族譜、上手契、契頭、契尾(納稅憑證,值百抽三)、丈單、功德榜、帳簿
台灣貨幣用員、清代官府納稅用兩 在契字上可看見值多少佛銀的文字
換算比例大致是10員=7兩 68銀(10員=6.8兩) 72銀(10員=7.2兩)
「紅契」有上稅,蓋有福建布政使大印,建省後改為台灣布政使大印
「白契」未上稅,即隱田,所以劉銘傳要清丈解決財賦與一田三主的問題,
在清丈後發給丈單,但因為清丈費用要人民負擔,所以引發施九緞事件,而且這是唯一清代台灣民變未抓到元凶的事件,因為民心背向官府,因此後來才有「減四留六」法的實施。
我們做歷史研究,不能只有看到戰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清代的土地改革、日治初期的消滅大租戶都要一併注意到,才能明瞭歷史的演變。
ps.歷史系畢業證明給家人看的方式就是寫一份好的家譜或族譜給家人。
(三)報紙等
府城教會公報、上海申報、北華捷報(The North-China Herald)、日本橫濱的一些報紙。
三、研究清代台灣史得出一些對往後研究有利的分析概念
(一)積極治台還是消極治台
四川v.台灣,可能中央對台灣還比較關注,而且從班兵武器的良莠也可以印證清廷相對比較積極治台。但是我們從清廷與鄭氏對台灣開發北部區域的態度,又可以說清廷是消極治台的。
(二)內地化與土著化的論辯
這是史學(李國祁)與人類學(陳其南)的論辯,當年吵得很兇,後來廈門大學的陳孔立、台灣的蔡淵絜都試著調和此一爭議。現在我會比較喜歡用「在地化」來形容此一爭論,因為他們都是在講同一件事情,只是一個從中央的角度、一個從台灣自身的角度去討論而已。
文、武科舉與京師的連結,從府試獲取生員(秀才)功名,這也是清代台灣絕大多數時候在台灣本地能考的最高功名、到省城考取舉人功名(到福州)、然後再經過京師的會試、殿試取得進士,一甲進士陪皇帝讀書、二甲進士當知府、三甲當知縣。如果考不上,還可以「捐官」,這是公開的管道,每個品級還有定額的捐納數額。倘若考不上,還可以經由「大挑」看你威儀是否有當官的樣子,然後去當個知縣。由這樣子文、武科舉的舉辦,讓台灣與中國本土有了連結。
回到內地化與土著化的論辯,我們可以從開台祖的祭拜、家廟的設立、分類械鬥的減少這幾點看出台灣社會逐漸走向我剛剛講的「在地化」。
吳鳳故事的爭議
(三)清末官紳共治論
這是黃富三提出的,說明晚清台灣政治不是只有官員治台,還要與當地士紳如林維源、林朝棟等人合作才能推行政務。
齊格飛曰:這跟吳唅、費孝通,《皇權與紳權》有何不同嗎?
(四)國家剝削論
這是施添福教授提出的,他認為由於國家勞役壓迫熟番,所以平埔族因此消失。但是邵氏柏提出「治理性」的概念,認為這並沒有剝削。
(五)閩粵籍貫在台灣分布的4個看法
尹章義的民變說、伊能嘉矩的先來後到說、施添福的原鄉生活說、還有比較少人注意到余光弘的班兵說。
(六)三層制族群分布架構
這是柯志明在《番頭家》提出來的,將生番、熟番、漢人劃為三塊區域,各自有不同的治理策略,當然全台並不完全一定是這樣子的分布。
成大的蕭瓊瑞教授針對繪畫提出所謂的「閩習」,認為清代台灣繪畫較受閩浙影響,而與中原不同。
清初治台政策的主張,主要掌握在漳浦集團手中。
翁佳音先生提出所謂的大福佬文化圈概念。
四、清代台灣史中還有一些看法尚未一致
(一)是否有渡台禁令,甚至是禁止惠潮人來台
施志汶的研究,認為沒有明文的渡台禁令。
(二)台灣民主國的起訖
(三)丘逢甲、劉永福的歷史地位
(四)劉銘傳是台灣近代化的奠基者,邵友濂是否進廢新政
(五)台灣建省是哪一年
柯志明在番大租之外,還有提出所謂的「番小租」。
五、研究清代台灣史有哪些還可以開發
(一)學術史
大陸官員如何看待台灣?方志中地名用北京音、閩南音、客家音的發音區別。
(二)制度史
科舉、班兵都是值得繼續研究的議題。
關於制度史,織田萬用中文寫的《清國行政法汎論》是很好的入門書。
六部成語辭典是很好用的工具書,我自己就有四、五種的版本。
我們所上有一位退休的研究員有寫過一本迴避的研究,所謂的迴避就是指官員不得在本籍五百里以內當官,因此清代臺灣人根本不能在台灣當官。只有教諭這類教育官員可以不用本籍迴避。除此之外,丁憂、師生關係都要迴避。丁憂是指父母喪亡要回家守喪27個月,好讓一些有官無職者能有疏通的管道;師生迴避,例如我在台大歷史所博士班出題,那我所有的學生都不能去考這一次的考試,這是為了避嫌,但實際上我沒在台大出過題,我的學生還是有考上榜首。
(三)水利史
這個就去請教你們陳鴻圖老師,我不在他面前班門弄斧。
(四)原住民史
沒話講,這個非常重要也值得研究。
(五)婦女史
雖然說傳統史料與家譜等對女性記載不多,但是還是能夠從中找出一些史料加以研究,女性史家們即使不以婦女史為主攻,在你一生中還是要撥點時間作出一些貢獻,不然你要等著男性來研究婦女史嗎?別傻了。
(六)人物史
歷史本來就是做人物研究的,你看以往中國正史中的列傳是多麼重要,可是我們現在卻好像都沒有在研究人物。其實研究歷史人物,能夠讓你更瞭解人生,知道當人生發生轉變時,會有如何的抉擇與心態去面對。從人物史研究,更能從中開發新議題。
齊格飛曰:請大家努力搶阿金老師的台灣歷史人物分析吧
六、研究清代台灣史必備的條件
(一)深度閱讀史料
我指導的學生一定要去看原始史料,絕對不能看節本或是數位化後的史料,這樣對於理解史料的脈絡沒有幫助。唯有深入原始史料,你才不會被二手研究所囿。
(二)學習不同的書寫史料
中法戰爭在法國其實有三、四棟房子之多的資料等著我們去挖,所以法文值得去學。另外俄文也是一個可以學習的語文,我之前去俄國,得知他們在十八、十九世紀東擴時,有派人來台灣調查過,有很豐富的台灣植物的調查資料,另外還有人寫過一本專書。台史所很不自量力地請中國懂俄文的人幫忙翻譯,然後再由台灣人將中國用語校成台灣慣見用語,除此之外,還與俄國檔案館想辦法聯繫到他們,把俄國所藏台灣史料印回台灣。台共檔案也是收藏在俄國。
當然,日文是不用說一定要學的。
(三)多使用工具書
剛才提過的《六部成語辭典》就是一個,我主編的《台灣歷史辭典》也很好用。
(四)掌握研究的趨勢
七、結論
補記:
我已經盡力將書寫與聽到的紀錄po上來了,還是有很多沒有補上來的缺漏,阿圖老師、阿金老師兩位就原諒我沒辦法全抄吧(跪)
(阿金老師,我可以用這次演講的整理稿當口述歷史期末報告嗎XD)
上哲學長問題因為他聲音不大,我除了「鳥銃」這詞之外沒聽到學長問了什麼,就原諒我沒放上來吧(再跪)。竹山老師的問題也是同樣的因素,除了「圖像」之外我沒聽到什麼(三跪)。
(其實是這時候後方已經開始騷動了XD)
許雪姬老師說我們要多去故宮看看。宜萱學姊,我之前跟你說過的文史科系學生故宮免費一年參觀證系學會有沒有要辦?你當初好像是答應我迎新宿營之後就會辦理的耶!這周五系學會幹部會議順便討論一下如何?
這次演講正如圖師所說聽完就可以考期末考了,請各位小大一同學們把演講筆記好好留存,這將會是期末考最好的複習工具。~( ̄▽ ̄)~(_△_)~( ̄▽ ̄)~(_△_)~( ̄▽ ̄)~
最後,我問不到許雪姬老師關於深入研究清代台灣制度史的問題啦(淚)
- Dec 09 Tue 2008 23:38
12.09:許雪姬演講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