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篇名:〈鴉片戰爭前後清政府制夷思路探論〉
作者:王開璽
出處:《十九世紀中國(一)》論文集(意思就是我忘了查出處XD)

問題意識:
討論鴉片戰爭前後清官僚士大夫各種「制夷」思想對清廷籌辦夷務的影響。

內容摘要:
以商制夷
此時的清統治者尚未產生明確的「以商制夷」思想,但「封艙」,中止中外貿易卻經常被當作控馭逾分外夷的重要手段。例如英國駐廣州商務監督律勞卑在1834年7月欲強行與廣州官員直接交涉,清政府遂下令封艙反制。「以商制夷」思想在當時具有極大普遍性。中外貿易關係應服從中外政治及外交關係的需要,現代國家間利用其外貿政策推行其外交政策的事例亦所在多有,因此清統治者的想法無可厚非。然而,清代統治者的想法是建立在「天朝君臨萬國」的基礎上,加上國力衰退之故,「以商制夷」在鴉片戰爭之後就已然失敗。

以夷制夷
鴉片戰爭前後,「以夷制夷」、「以夷攻夷」的思想在朝野注重夷務的官僚士大夫中有著重要的影響。然而,儘管清統治者「以夷制夷」思想已基本形成,卻並未化為政策,真正實施過。這是因為清廷本身無執行此政策的實力、對外國的認識有限,也沒有認識到外國在華共同利益是中國的門戶開放。

以民制夷
經過三元里抗英事件後,特別是廣州人民不斷挫敗英國的入城要求,最終取得初步勝利的實踐,使清統治階級中的部分人士在無計以制夷時,自認找到了出路。但是,由於清政府是依靠地主與士紳而非廣大群眾來保衛自身政權,稍有成就後便棄之如敝屣,使得此一思想並未能全盤貫徹。


以靜制夷
鴉片戰爭後清統治階級出現的「以靜制夷」方略,不是觀時待變的以靜制動,而是一種以迴避、拖延為主要特徵,類似鴕鳥般無視嚴酷現實的政策。兩廣總督徐廣縉、廣東巡撫葉名琛對於英、美、法公使的求見予以拖延,便是此一思想的實踐。然而,「以靜制夷」的政策,使得清統治者不能認清英國即將發動戰爭,及時採取外交、軍事上的必要應變措施,導致戰敗。

餘論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鴉片戰後十年間,清統治者始終在考慮如何制夷的問題。但對「外國人經濟命脈完全仰賴對華通商」這一錯誤認知過於自信,使得各項制夷政策終歸失敗。而鴉片戰爭前後由魏源與林則徐提出的「師夷制夷」説,在此時仍未被清政府所接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齊格飛 的頭像
    齊格飛

    亦史亦哲且習法

    齊格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