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篇名:〈中國相互作用圈與文明的形成〉
作者:張光直
出處:氏著,《中國考古學論文集》,(台北:聯經,1995)。

問題意識:
說明中國區域文化圈形成之後,在公元前3000-4000年間進行相互作用,接著在公元前3000年開始在此一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式龍山文化轉向文明的內涵及其考古實證。

內容摘要:
中國相互作用圈的形成
在約莫西元前4000年以降千餘年的時間,上一個千年期中係互相分立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在此一時段中開始有著密切聯繫的相互作用圈。作者把此一時期稱為「龍山形成期」,是1959年提出來作為貫穿若干區域文化序列的空間整合工具,用來說明整個中國東海岸在一段連續的時期之中的許多石器和陶器特徵與類型上的相似之處。龍山形成期在第四千紀的中葉在華北和長江流域出現,然後沿著東海岸直到台灣和珠江三角洲一直到第三千紀的中葉。
為了解釋龍山形成期的迅速與廣泛擴張,這個概念預設了由中原地區汾、渭、黃三河匯集地帶的新石器文化發展較為完整,而中國東部與東海岸並非如此,因此可以想見後者的文化是來自於前者的散播。
所謂相互作用圈(sphere of interaction),是來自葛德偉(Joseph R. Caldwell)的文章,用以指稱各區域之間在葬儀或宗教上的相互作用。他在處理北美東部侯潑威廉(Hopewellian)發現兩個顯著特徵:廣泛分布的遺址遺物中,世俗性、日常生活上、非墓葬中的器具有很大的差異性,但在埋葬器物與習俗上在一大範圍裡有著極端的相似性。
作者把這個公元前4000年前開始形成,範圍北自遼河流域,南到台灣和珠江三角洲,東自海岸,西至甘肅、青海、四川的「相互作用圈」,逕稱為中國相互作用圈或中國史前相互作用圈。因為這個史前的圈子形成了歷史時期的中國地理核心,而且在這圈內所有的區域文化都在秦漢帝國所統一的中國歷史文明形成過程中扮演了一定的角色。

龍山及相關文化與向文明時期之轉變
用考古學的方法來研究人類史前史和歷史的一個途徑,是把這些人生活在地方社群裡來看,而且這些地方設群一般可以認同於個別聚落的考古遺址。我們可以進一步根據不同的標準把許多社群集在一起,形成各種更大的分類單位以適用於各種不同的目的。這些標準和由之而來的分類單位可以包括生態學的、生產的、婚姻的、政治的、軍事的、宗教的和風格的。當社群依照風格(style)這個標準而分類時,它們才分類成「類型」與「文化」;這是最常使用來描述資料的標準,因為資料的性質(形制和裝飾)最便於這種分類。
研究國家形成的學者指出,許多政體所組成的網(對外交互作用與內部複雜性的增加)乃是其個別組成份子向國家轉化的必要條件。顯然在公元前第四千紀中國相互作用圈形成時還沒有邁過國家的門檻,但與此類似的內外交互作用過程,在這較早的網路也必然照常進行,因為在這之後千年的中國相互作用圈區域內,都可以看到相似的文化社會變遷程序在紀元前第三千紀之末走向一個複雜且分級到可以使用文明這個稱呼的社會。
考古資料所提供的區域中文化變遷程序,包括了:
(1)山東大汶口文化演變為龍山文化;
(2)長江下游出自而且代替馬家濱文化的良渚文化;
(3)黃河中游河谷地區的仰韶文化,經過一個過渡期類型的廟底溝二期後,發展出豫東類型、豫北冀南類型、豫西豫中類型、晉南類型、陜西類型這些個區域性的龍山文化;
(4)甘肅的齊家文化;
(5)長江中游的青龍泉三期文化。

公元前第三千紀(3000-2000B.C.)是龍山文化的時代;這時代繼續維持著中國共同傳統,而且相互作用圈的完整性在此時期顯然進一步加強:在相互作用圈內不只看到物質文化形式上的類似性,還可以看到在社會組織和意識形態上彼此相似的演進趨勢。這些證據包括:
(1)紅銅器物(多為小件飾物和無農業作用的小型器具)的考古證據已在山東、豫西、晉南和齊家年代相當的考古層位中有所發現;
(2)在工業上遠為重要的是陶輪在陶器製造上非常廣泛的使用;
(3)夯土建築技術和使用這種技術來從事的城牆建築是分開的兩件事,但是山東、豫東、豫北和豫西的城牆表現著一種技術的傳遞,又表現著防禦性公共工是需要的產生;
(4)與防禦工事產生有關的是制度性使用暴力的考古證據,包括非墓葬屍體殘骸、祭祀用的人牲;
(5)若干動物和鳥在儀式性藝術中扮演的角色;
(6)玉琮,尤其如與動物和鳥相結合,是顯示一種獨特宇宙觀的一個非常有特色之儀式用具;
(7)用肩胛骨的占卜術在龍山文化中普遍出現;
(8)制度化的暴力和祭儀的考古證據說明了一個已在政治經濟上尖銳分化的社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齊格飛 的頭像
    齊格飛

    亦史亦哲且習法

    齊格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