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篇名:〈辛亥前後的地方分權主義〉
作者:胡春惠
出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第十七篇《辛亥革命》,頁815-839。

問題意識:
討論清末民初時期,地方主義勢力成為理論的倡導與實際的政治主張,如何影響近代中國的政治史。

內容摘要:
清末地方分權思想之興起
地方分權思想在清末日益澎湃,是一不爭的事實,其興起的過程雖是潛移默化的,其興起的因素雖也是千頭萬緒的,但我們仍願舉出下列幾點來加以說明:
(一)清末中央地位之下降:我們認為洋務事業的興辦,使各省政務日增,中央政府的政務便相對地顯得清簡了,其結果,自然而然使人民與地方政府關係日密,而與朝廷關係日遠。
(二)地方自治之倡導:梁啟超被認為是清末立憲運動的指導者,他認為地方自治乃文明政治之象徵。地方自治力強者,則其民權必盛,否則必衰。這種思想影響到立憲運動較為有成就者,是1907年於各省設立諮議局,諮議局議員多為地方上的士紳代表人物,此後他們成為爭取地方利益的代表人物。可是日後卻因清廷堅持中央集權,而與各省諮議局力爭省地方分權之立場無法妥協,終而使各省諮議局,成為地方反中央勢力的一大城堡。
(三)區域自保思想之出現:清末在列強入侵的刺激,國人在避免清廷舉措危害自身時,部分地方士紳與知識份子,包括梁啟超、孫中山、歐榘甲、楊守仁等人,乃生出一種區域自保之思想。他們主張廣東、湖南等省區自保獨立的真意,並非要各省真的與中國「決裂而離去」,而只是要各省個別的先能自立自保,進而求得整個國家之保全獨立,但是這種公然強調省獨立地位及其特別性,自然而然加深了省界意識,而助長了地方分權主義的根基。

分權主義在辛亥前後之作用及演變
(一)清末集權措施下地方勢力之反動:就在地方士紳所代表的地方分權勢力日形升起,力爭地方權益時,清廷卻一連串將各省的軍權、財政權、鹽政、路礦經營等權,統一收歸中央,造成各省地方督府與士紳勢力的共同不滿。鐵路國有風潮事件便可以明顯見到,地方主義者已由溫和爭取轉向群眾抗爭的途徑了。
(二)地方勢力在辛亥革命中之作用:辛亥武昌起義的發動,固然是革命黨人長時期活動的結果,但其能把武昌起義的突發性、孤立性,轉變成此後革命局面的穩定化、全國化,卻是由於各省的紛紛宣佈獨立,而造就各省宣布脫離北京的重大原因,就是長久以來地方主義與北京朝廷的離心離德。
(三)臨時政府的聯邦色彩:綜合辛亥革命之後,國家真正之政治重心,以移之於各省都督,南京和北京臨時政府大多時期,均是停留在「中央行政,不及於各省,各部亦備員而已」的狀況之下。在財政上中央向各省求助者多,地方向中央請求支援者少;在權力行使上,中央受制於各省者多,而各省聽從中央命令者少。臨時政府之聯邦色彩,至屬明顯。
(四)民初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主義之抗爭:民國初年,在袁世凱的唆使下,主張中央集權者提出了「軍民分治」、「廢省改道」的建議,遭到實際上主張地方分權的國民黨領袖反對。而袁世凱的集權派對地方分權主義的大決鬥,當以二次革命為總結。

結語
清末興起而民初激盪的地方分權主義,在二次革命失敗後,雖然一度衰退,但是等到袁世凱由極權而帝制自為時,以地方分權為基礎的聯邦論,則又在章士釗、戴季陶、張東蓀等人的鼓吹下,崇行熾熱。並且配合著政治的現狀,引導出民國六年制憲過程中的省制糾紛,以及民國十年前後的聯省自治運動,甚至到了北伐以後,中國的政治史上,地方分權問題還是在社會上忽隱忽現地引起抗爭。因此當部分國人習慣於地方分離主義者加以指責時,如何找出中央與地方,區域與區域間彼此適應的途徑,才是更直得國人虛心而客觀地探討的一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齊格飛 的頭像
    齊格飛

    亦史亦哲且習法

    齊格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