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維護共和─梁啟超之聯袁與討袁〉
作者:張朋園
出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主編,《中國近代現代史論集》,(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6),第廿篇《民初政治(二)》,頁157-182。
問題意識:
本文探討舊立憲派的梁啟超在決定與袁世凱為首的舊官僚派妥協,合作對付以國民黨為代表的舊革命黨來抑制暴民政治的發生,最後因袁世凱稱帝而使合作關係破裂,轉向與舊革命黨合作討袁的一系列過程。
內容摘要:
梁袁關係
戊戌政變以來,梁啟超與袁世凱的關係,應無妥協餘地,如非袁世凱洩密,變法何至功敗垂成!革命以後,張君勱、徐佛蘇等人分析當前的情勢,認為袁世凱實力在握,與之合作為理所當然。支持袁世凱,並與之合作,梁啟超後來解釋其用意在引導與監督。然而就後來發展觀之,梁啟超既未能引導袁世凱,更不能加以監督,一切想法,只是一廂情願。此即民初的梁、袁關係。
從勸說到反抗
自立憲運動以來,梁啟超所採取的便是溫和路線。他指導立憲運動,便以「勸告」與「要求」為原則。民國四年五月初,帝制傳言益甚。梁啟超擬以自己的辯才與馮國璋之實力勸阻袁世凱,因袁世凱巧言而不了了之;其後八月與楊度等籌安會言論作筆戰。十二月袁世凱接受帝位時,梁啟超做了最後一次書面的勸阻。然而終究無有成效。
反袁的基本理論
反對袁氏帝制自為,梁啟超自有一套政治學上的理論,其言之成理,由來有自;帝制之迅速被推翻,與這一套說詞不無關係。「異哉所謂國體問題者」是討袁時期傳送最廣而影響深遠的一篇文字,也就是梁啟超反袁理論的代表作。全文之基本精神在「吾儕立憲黨之政論家,只問政體,不問國體」一語。他的條件是:「政體誠能立憲,則無論國體為君主為共和,無一不可也;政體而非立憲,則無論為君主為共和,無一而可也。」他說求政體變更是進化的現象,而求國體之變更則為革命之現象。梁啟超一向服膺進化論而反對革命,他解釋變更共和而力謀帝制者,視為革命,必須加以反對。在他的理論解釋下,袁世凱稱帝是革命,而護國軍討袁則是正統。
軍務院的構想及善後辦法
梁啟超決計反袁,預料這次舉動將是漫長而艱苦的。諸事必須妥為籌劃,穩紮穩打,期能制勝。他想盡力的方面很多,最先刻意於外交及籌款,似均無所獲。最後前往西南籌組護國軍政府─軍務院,才發揮了他政治家的潛能。軍務院是護國軍的最高機關,其構想幾乎出自梁啟超一人停留於上海期間所想,成熟於與友人的討論。軍務院的構想,表現在五號連續發布的公報中。這五號宣言,完全出自梁啟超之手。第一、宣佈袁世凱的叛國罪行,並討伐之;第二、以黎元洪為合法的繼任者;第三、以軍務院代國務院;第四、宣布軍務院之組織條例;第五、公佈軍務院人事。這五號宣言向全國人報告了一個新政府的誕生,並強調其合法性及崇高的理想。
護國軍起義以倒袁為目的,及至袁世凱突斃,局勢為之一變。當此群龍無首之際,凡是有野心的人都可乘時而起,角逐權力。如果此時沒有一個原則來指導時局的解決方向,民國之失去秩序,已不待軍閥之群起。梁啟超的種種措施,可以說是根據軍務院擁戴黎元洪的原則推演出來的,四則通電及善後六原則的宣布,可以說是針對段祺瑞、馮國璋等實力人物而發,如果他們不以擁戴黎元洪繼任為然,則儘可藉口不恢復約法。如果說梁啟超對再造共和有所貢獻,他所提供的政治見解是關鍵所在。固然時人也有不少持有相同的意見,但是梁啟超奔走呼籲所發生的影響是一般人所不及的。
梁蔡反袁的志氣
梁啟超與蔡鍔從事倒袁,論憑藉,除了梁啟超的一支「富有魔力的筆」及蔡鍔在雲南的一些部屬舊關係之外,可說一無所有。他們認為這次的行動是「為四萬萬人爭人格」其結果可能是成功,也可能是失敗,但得失皆所不計。如果成功,他們將功成身退,轉入學術界,一心作學問;如果失敗,則準備以身許國,一不逃租界,二不逃外國。兩人能有一致的看法,這與他們深厚師生之誼大有關係。反袁功成之後,兩人雖改變退隱初衷,欲大顯身手以報國,然則因禮教與疾病雙雙退隱,最後使得進步黨為之頓挫。
- Jun 19 Sun 2011 14:15
摘讀張朋園,〈維護共和─梁啟超之聯袁與討袁〉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