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檔案與民國政治史的研究─以台灣國史館典藏檔案為例〉
作者:陳進金
出處:中國學會第25屆中國學國際學術大會,韓國首爾:中國學會, 2005年08月。
問題意識:
隨著大量開放檔案資料、揚棄革命史觀、對於民國政治史的研究大有助益;本文將以台灣國史館所庋藏的檔案為主,介紹該館檔案並將以作者個人運用檔案資料所獲得的部份心得為例,來具體陳述檔案與民國政治史的研究。
內容摘要:
檔案介紹
臺灣典藏民國史資料的機構,以國史館、中國國民黨黨史館、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國防部史政編譯室等單位為主,其中尤以國史館所庋藏的檔案最為豐富與重要。國史館館藏檔案,依機密等級可分為一般及機要檔案兩大類,一般檔案包括文件(26萬餘卷)、專藏(27萬餘卷)、視聽(4,900餘卷)、照片(16萬6千餘張)、微縮(1萬餘卷)、及人物六大類,另有文物檔案18萬件。機要檔案中的蔣中正總統檔案計有27萬餘卷。這些檔案都已整理上架,其中屬珍貴檔案者,更進行數位化工程。
以下簡單介紹三種國史館庋藏研究民國政治史較為重要的檔案。
(一)國民政府檔案:國史館所典藏的《國民政府檔案》,係總統府於1960年8月至1996年12月,分五批移轉之大陸運臺舊檔案,前四批移轉的檔案中有關抗戰勝利後的檔案,因當時內外情勢,被視為事涉敏感而遭抽存,直到1996年12月才全部轉到館典藏。國民政府檔案共計16,942卷,期間自1925年7月至1949年6月止,主要分為總類、行政、內政、外交、國防、財政、經濟、教育、交通、主計、人事、衛生、新聞、司法、考試、監察、僑務、黨務、政黨、府務、其他等21類。
(二)閻錫山檔案:《閻錫山檔案》原稱為《閻故資政遺存檔案》,係由國家安全局於1971年9月移轉國史館典藏,經國史館初步整理後於1976年正式提供學術研究之用,為當時仍有大部分資料屬於限閱,直到近幾年才完全對外開放閱覽。閻錫山一生經歷豐富,身居黨政要津,民國成立後長期掌握山西政權,其與中央時分時合,使其評價頗富爭議,但其遺留的檔案,則蒐羅了民國以來重要史事資料,極具參考價值,民國政治史學者應加以重視。《閻錫山檔案》就其內容可分為要電錄存、各方往來電文、日記及其他等四類,共計1,254卷。
(三)蔣中正總統檔案:《蔣中正總統檔案》,原稱《大溪檔案》,係蔣介石統軍主政時期的手稿和文件資料。自國民革命軍北伐以來,蔣介石即與中國政局的發展息息相關,是以此批檔案資料一向為研究民國史的學者所重視,其具有高度的史料價值,殆無庸置疑。《蔣中正總統檔案》依其性質可分為蔣總統籌筆、革命文獻、特交文卷、特交文電、特交檔案、領袖家書、文物圖書、蔣氏宗譜、照片影輯和其他類等十項。其檔案內容含括政治、外交、軍事、財經、文經、社會、交通等各方面,1995年2月總統府開始移交國史館此批檔案,至整編完成時,計有17,908件。
檔案運用
研究民國政治史的學者,應該都會承認《國民政府檔案》、《閻錫山檔案》、《蔣中正總統檔案》等原始資料的重要性。《蔣中正總統檔案》可以藉此糾舉他書的謬誤,或釐清一些歷史疑案,而且運用《蔣中正總統檔案》、《閻錫山檔案》這批檔案,還可以開拓一些新的研究議題。作者以其個人研究經驗,提出了三種檔案運用的方式。
(一)在中東路事件的蘇俄、中國中央與東北軍三方交涉過程中,運用《事略稿本》來看出蔣中正基於政治現實仍非常重視東北軍的實力,但其內心則非常鄙視東北軍。
(二)在1929年「兩湖事變」的研究,以往只能依賴相關人物的回憶錄做二手研究,但是透過《閻錫山檔案》中雜派往來錄存的文電,可以推翻過往認為白崇禧在事變初期主戰最力的見解,並且進一步探討桂系其他軍人的看法。
(三)在1943年「中英平等新約」簽訂的研究,作者認為透過《蔣中正總統檔案》正可進一步瞭解其中因九龍問題而令簽訂新約曲折轉變的歷程。
結語
自八零年代以後,政治束縛逐漸解除、教條框架漸被拋棄,尤其台灣隨著政治民主化的腳步,反共、一元化的國民革命史觀,不再成為唯一的歷史解釋;隨著檔案資料的越來越開放,民國政治史的研究將越來越多元,議題也將越來越新穎;是以,研究民國史的學者應具信心和魄力,不要在「新文化史」的浪潮下低頭,或臣服於西方的理論和方法。如何利用新資料,提出新議題,並且運用新方法和理論來詮釋,以擴大民國政治史研究的廣度和深度,當代民國政治史學者實責無旁貸。
- Jun 19 Sun 2011 14:04
摘讀陳進金,〈檔案與民國政治史的研究─以台灣國史館典藏檔案為例〉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