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篇名:〈另一個中央:1930年的擴大會議初探〉
作者:陳進金
出處:國史館編,《國史上中央與地方的關係─中華民國史專題第五屆討論會》,(台北:國史館,民國88年),第2冊,頁1441-1470。另刊載於,北京,《近代史研究》,2001年2期(2001年3月),頁101-129。

問題意識:
擴大會議,全稱為「中國國民黨中央黨部擴大會議」,係指1930年中原大戰期間,閻襲山、馮玉祥聯合改組派汪兆銘、陳公博和西山派鄒魯、謝持等,在北平所召開預另立黨統的會議。該會議不僅通過宣言、起草約法,並且組織了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相對峙。以往囿於黨統觀念,北平擴大會議未被國民黨史所正式承認,其所成立的國民政府也被視為「偽」政府,閻、汪等人甚至被指為「叛亂集團」。
然自民國肇建以來,輒因內部動亂或外力介入,導致政權分裂,形成「一國兩府」或「多國多府」的局面。若完全受正統觀念的制約,則自1917年起,相繼在廣州成立的中華民國軍政府、大元帥府、國民政府,是否即應被視為「偽」政府?基於此,筆者相信唯有跳脫傳統正統觀的束縛,正是當時中國南北分裂的政治現實,才可能給予擴大會議適切而公允的評述。
本文即欲根據相關檔案資料,尤其是國史館所典藏的《蔣中正總統檔案》和《閻錫山檔案》等,嘗試透過「爭黨統」、「爭正統」、「爭千秋」三個階段來探討擴大會議這個重要課題。

內容摘要:
爭黨統
閻錫山、汪兆銘等欲成立擴大會議與南京中央爭黨統,卻先導致改組派、西山派
(註)的黨統紛爭,粵、滬二屆的糾葛難解,幾乎使擴大會議胎死腹中,黨務會議由北平談到太原,又由太原談回天津、北平,幸經山西閻錫山代表趙丕廉、冀貢泉從中努力斡旋,才消彌雙方歧見,擴大會議遂於1930年7月13日正式成立,與南京黨中央互爭黨統。

爭正統
閻錫山等鑑於1929年護黨救國軍諸戰役,仍被視為地方政權對抗中央政權,難以號召;又為了結納地方實力派,解決財政困難,與爭取國際外交,乃積極籌組國民政府。9月1日,北平國民政府正式成立,與南京中央政權互爭正統。即自1928年北伐完成後,地方軍人反抗南京中央的行動,僅侷限於「爭黨統」;擴大會議另立國民政府,才開始有「爭正統」之舉。山西閻錫山此一「爭黨統」、「爭正統」的模式,後為1931年廣州非常會議所襲用。

爭千秋
閻、汪等除了「爭黨統」、「爭正統」之外,為求國家長治久安,更致力於政治建設,以「爭千秋」。而擴大會議通過的「求黨真實意義實現」之七項基礎條件,即為閻、汪等人的政治建設藍圖,其中尤以召開國民會議和制定約法,更為時代所需。9月18日,張學良發佈「巧電」,擴大會議移往太原繼續未竟之志,汪兆銘、鄒魯等人深知隨著戰局變化,反蔣聯軍已不可為,但仍致力於約法的制定;10月27日,終於完成《中華民國約法草案》,汪、鄒等人實已爭得「千秋之名」。特別是擴大會議諸公召開國民會議和制定約法的主張,為南京蔣中正所讚許,翌年5月5日國民會議開幕,12日通過約法。是以,就中原大戰的結果而言,閻、汪軍事上雖告失敗,但其政治主張卻為南京所延續,誠可謂:「軍事北伐,政治南伐」。


(註)孫中山逝世後,中蘇共對國民黨的滲透與分化益趨明顯,尤其鮑羅廷操持汪兆銘國民政府,使黨內的糾紛和衝突更為激烈,為了抑制共黨氣焰,林森、鄒魯決心聯絡旅居各地的中國國民黨第一屆執監委員,召集一屆四中全會,共謀挽救黨國。1925年11月,林森、鄒魯、謝持等人,於北京西山碧雲寺孫中山靈前召開會議,即俗稱之「西山會議派」。該會通過:取消共產派在本黨之黨籍案、鮑羅廷解職案、開除汪兆銘黨籍案、中央執行委員會暫移上海案等項決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齊格飛 的頭像
    齊格飛

    亦史亦哲且習法

    齊格飛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